象征界/象征秩序/符号界
# 符号界/象征界/象征秩序(the Symbolic/symbolic order)
Symbolique既表示“符号的”,也表示“象征的”。我们讨论想象界的时候就不得不去讨论象征界,实际上象征界早于想象界的存在,因为在婴儿诞生之前,婴儿就被社会关系所标记,被确定好了名字,被命名载入到了一段历史里,像礼物一样以无法拒绝的方式被给予,简单的理解为文明的诞生是先于我们存在的,而我们已经被文明标记好了历史和名字。这些标记就是象征秩序,因为象征秩序的阉割“主体”才成为了“人”,才得以在他者的关系里找到一个位置。
拉康的精神分析主要就是在象征界上介入的,可见象征界的重要性,拉康象征界的思想来源于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即社会世界是由调节亲属关系与礼物交换的某些法则所结构,交换的最基本形式即是交流本身,言词与语言的交换,法则和结构倘若离开语言便是无法想象的,所以象征界本质就属于一个语言的维度。
而这个言说着的语言维度又被称为“大他者”,我们讲大他者不存在是因为他不在场,它是处于一种不在场的凝视而存在的,就像小说《1984》里的无处不在的老大哥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心里,维持着社会的运作与秩序,我们借由象征秩序大他者的语言之墙,这个能指的宝库,即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才获得了一种社会关系上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以主体的自我牺牲为代价的,成为话语里的一个他者,他者是语言是一种结构性的力量,他者是一个想象的,两个语言结构,构建了主体关系。而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本质上则是对欲望的欲望,注意是对他者的欲望不是欲望他者,是欲望他者提供或象征的能指,是不断的滑动的,在象征秩序形成的能指链上滑动,所以主体认同的只是他者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他者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人对欲望的追求与自我认同是一种强迫性享乐,在这种强迫里才能作为一个社会人健康的存在。
如果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解释学”的视角,继承了古典的赫尔墨斯主义,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采用了“符号学”的视角,人的“存在”是对过去进行了回溯性建构,例如在弗洛伊德那里,我们找对象或喜欢恋爱的方式,都来源于对童年的父母依赖关系所产生的符号性和想象性的认同。
当然在拉康那边,经过拉康的改写,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关系更加抽象化了,俄狄浦斯关系则成了一种重复性的机制,人最早就欲望着母亲(想象界)从母亲那里获得了欲望,从父亲(象征秩序)里获得了得到欲望的方法,而人的存在就是不断的“弑父娶母”的过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的,来获得欲望,即由代表社会性的象征秩序的获得自我意义价值感。
拉康借鉴了不少客体关系学派的创始人梅兰妮克莱茵的思想,但是他很少去承认这一点,例如好客体坏客体,但是在拉康那里只存在部分客体,不存在整体,就是说不存在爱整个人这种说法,所有的认同都是部分的,但是这种部分性是重复性的运作。
象征秩序的语言构成了无意识,就是母亲最早给的记忆痕迹,是有组织化的。无意识的内容,最早是母亲传递的享乐痕迹,小孩子说话并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享乐,但是这个享乐是不断的被结构所定位,无意识是一种切割,是语言的切割,也是把现实切割了。
认知是通过语言回溯性建构的,我们活在语言所建立的现实里,没有真正客观意义的现实,主体是通过大他者象征界介入之前来认知世界,词表象和物表象的缝合,来用这套符号体系标记了一个个的“物”,意义是不断的滑动的,所有的能指背后都是有享乐的。没有父亲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关系,因为母亲欲望着父亲,这会造成象征秩序,就会变得认知的错乱。
因为实在界的存在,我们知道这种象征秩序大他者又是半真半假的,真在于我们需要象征秩序建立认知,而假在主体的不死不屈,我们得通过实践创造,通过当下切入,精神分析师就站在这个大他者的位置上,为主体继续提供动力,提供欲望,达到超越幻象。
在不少文献里,会把实在界与道教顿悟划上勾,因为实在界是超语言的,或者说不仅仅只是语言。我们从《拉康自传》中可以窥得拉康精神分析的一些问题所在,早期拉康被精神分析协会除名,在第一次演讲镜像理论时被打断,这给他造成了不少的创伤。
拉康被属于他的象征秩序除名,他才创立了法国弗洛伊德学派,甚至在拉康临死的时候,他都说过“我很固执,可我要消失了。”因此拉康精神分析不同与其他的学派。对主体的欲望如此的偏执追求,在晚年他对物质的贪图到了病态的程度。治疗只是拉康精神分析的附加效果,他最终达到的是不要为自己的欲望让步,让主体知道自己欲望着什么,也因此他的治疗下常常让疯的人变得更疯了。
我说这些是说我们要以谨慎的态度看拉康,拉康的话语非常的唬人,一方面他是为了防止别人理解的太快,怕自己像弗洛伊德一样被单单的贴上泛性论的标签而否定了他的全部价值。但同时我们看拉康的同时就是在接受一次异化:纳入到拉康的话语里,我们在讨论大他者时,拉康不就在扮演着我们的大他者吗?拉康精神分析为了防止这一点才总是会说分析师并不提供知识享乐。分析师在很多时候都只是沉默,或者在听到来访者的话在缝合的时候,重复他的话,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他更推崇让来访者自己去超越。
我们看拉康当然是学习拉康,拉康的精神分析思想很有大的价值,在后现代主义批判,甚至性别议题女性主义里都占着很大的比重,例如拉康著名的那句“女性不存在,性关系不存在。”当然他这句话指的是不存在普遍的女性,每个女性都是特别的。女性这个符号性的认同仅仅只代表一种生理构造,而不代表一种社会性身份认同,而在父权制度下,女性常常会跟社会符号绑定在一起,女性成为了男性的一个症状的表现,女性成为男性的一个想象性的他者,在这种社会下男性实际上对着女性是惊慌失措的,因为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他们恐惧着。在拉康的语境里性关系并不存在,性是由社会象征秩序构造出来的,是想象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性倒错了,不仅仅是性交,人在处于种种性变态下也能获得高潮。
拉康精神分析受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影响很深,在精神分析移情与爱这章中说到,爱就是物化/异化别人,把对方的存在纳到自己的象征秩序里,纳入自己的语言提供的能指里,提供一个空洞之物让对方输出欲望。而相爱或者说是爱情的本质之所以可以维持下去就是互相的异化对方,这样才能不断的造成欺凌性,不断的撕裂,不断的造成想象性的“快感”,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种异化的过程,人如果要获得主导权就是主动当一个“大他者”,把他人纳入自己的象征秩序底下,不要把属于自己存在的话语权供给别人,让别人决定里的人生。
拉康精神分析的运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开头就有一个比较代表性的例子,当然这里要说明《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以俄国1879-1880的背景下,当时的社会还是统一信仰东正教,那么在这种宗教制度的社会下,佐西马神父就是一个大他者一样的存在,那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遇到创伤的群众,都去向神父这个大他者询问答案,我该何去何从,我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存在。
换到现代里,资本主义就是我们现代的宗教,就是现代的意识形态的大他者,无处不在的新闻媒体,街上的广告,电影院的电影,他们所宣扬的符号价值观都在不断的异化着我们,规训我们价值所在,例如你一定要穿名牌,你才能获得尊重,被人看的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话语权和存在的意义就被资本主义话语所夺走,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于符号金钱和物过于紧密的关系,以至于人的价值都被贴上了价码。
所以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才会用拉康的理论和马克思黑格尔结合来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符号价值物化我们。拉康的精神分析下还提供了一种凝视的角度,拉康精神分析的凝视总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凝视,在我们看向对象时,我们的意识里对象也在看着我们,我们在看这些广告媒体电影的信息的时候,这些信息在我们的意识里也会反过来看向我们,同化着我们,在一种想象性的认同里是互相异化着
# 参考
拉康精神分析入门:象征界的解释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4402841
# chatGPT (有修改)
当涉及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论时,"象征界"(Symbolic Order)是一个关键概念,用于描述个体在社会和语言结构中的定位和构建。它是拉康的三个主要概念之一,其他两个是"实在界"(Real)和"想象界"(Imaginary)。
象征界是一个社会和语言秩序,通过其中的符号、语言、规则和象征体系来界定个体的身份和关系。它在人类心理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
以下是象征界的一些关键要点:
- 语言和符号系统: 象征界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来构建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还是构建现实意义和个体主体性的主要方式。在象征界中,人们使用语言来交流、理解世界,并构建他们的身份。
- 社会规则和秩序: 象征界包括社会规则、法律、道德和文化价值观。这些规则塑造着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个体通过接受并遵守这些规则来适应社会,同时也通过这些规则来限制自己的行为。
- 身份和主体性: 个体在象征界中获得自己的身份和主体性。这意味着个体通过参与社会和语言结构来认识自己,并在这些结构中被他人认可。人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大部分是在与象征界中的其他人和社会规则的互动中构建的。
- 欲望和满足: 象征界也与个体的欲望和满足有关。个体的欲望受到社会规则和期望的影响,而在象征界中,欲望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个体必须找到适当的象征方式来满足他们的欲望,而不违反社会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