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界
# 想象界(The Imaginary/Imaginary Order)
想象界总是和拉康的“镜像理论”绑定在一起说的,甚至等同于两者的关系,以下源自百度百科: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如果从理论上难以理解的话,在此举个实际的例子,这个例子中镜子可视为对人的隐喻:
镜子要认识镜子,最好的方法是在镜子面前放一个镜子,让它们互相映射,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镜子的映射中还有无数层镜子。有此意识后,我们才能够构建自己的主体。
众所周知拉康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拉康所有的东西都基于对于弗洛伊德的解读上,当然因为主体性是不可能的,主体间性也是不可能的,都是主体的一种误认。所以这种解读也是一种误读,拉康是透过弗洛伊德的文本,对弗洛伊德的理解来讲自己想讲的东西。这里从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来说,就可以用想象界来解释,假设弗洛伊德是一个象征秩序大他者,那拉康就是弗洛伊德这个大他者下的自我想象小他者,大他者是一个能指的宝库,通过这个宝库里提取材料,得到自恋式认同,一个自己的理解,所有的理解都是站在主观的角度理解的。
想象界的来源跟弗洛伊德的论文《论自恋》至关重要,当然在弗洛伊德的论自恋里把力比多投注分为自我力比多的投注与对象力比多的投注。前者属于自恋型对象选择,后者以外界对象为投注对象,属于依恋型的对象选择。这个描述很像是荣格的内外倾。
在拉康那里的想象界,一般指爱的给予者(即母亲的形象),对某个对象(简称A)投入了力比多(欲力),A由此才得到了自恋性、想象性的认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同一性。从这之后我们获得身体的协调感,从一种原始混沌的状态“异化”成了一个人。是自我的“原型”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想象性关系相互交错,才得以构成了自我的动力源。需要注意的是,想象界是二元关系,但主客体实际上是三元关系,正是因为有象征秩序的介入才有了主客体之分。
因为拉康有着超现实主义倾向,所以在他眼中主体与现实的关系是一场被客体结构出来的“幻觉”,这种幻觉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形成了自我认同。简单的说,这甚至都无需证明,我们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我们的脑海里的,总是“不在场”,总是想象性的。
人最早与母亲(养育者)的依恋关系形成了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随着父亲即象征秩序(也代表符号语言)的介入慢慢的就会社会化。即:我们通过“主流价值观、世界观”认识了到了自己的身份,逐渐演变成对社会身份的认同,例如: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是母亲的孩子。三界中的象征和想象是绑定在一起讲的,象征秩序的插入,我们的世界观里多了许许多多的规矩,许许多多的规则,而我们得遵循这些规则才能享受到自己的欲望。
例如:在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里讲到,婴儿第一个依恋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当母亲不在的时候婴儿就会开始会表现为自己跟自己说话,类似“哒哒哒”来想象有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物在回应自己,以此来都自己开心,这种快乐的模拟是一种强迫性的享乐。
它都是对一种角色认同感到愉快,但是角色认同总是想象性的,婴儿因为母亲这个想象性的他者的存在,主体才被结构成一个婴儿。总有一个不在场的缺席他者存在不停的在跟主体对话,因为这个他才有了我的存在。我是谁?是有一个话语在结构着人,在异化着人,并且人享受着这种身份上的异化,对这种想象性的关系注入力比多的投入。
想象界通常可以在情感关系里来解释,例如我爱的不是别人,我爱的是我想象中的别人眼里创立的我的形象,因为这种误认爱情才得以成立。
# 参考
拉康精神分析入门(二):想象界的解释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4402841
# chatGPT (有修改)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想象界"(Imaginary Order)是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自我认同的构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体如何通过幻想和自我投射来构建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知。想象界是拉康三个领域中的一个,其它两个是实在界和象征界。
想象界的特点包括:
- 自我认同的构建: 在想象界中,个体开始形成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这个阶段是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初步建立的时期,人们通过自己的反射形象(镜像)来构建自我认同感。
- 镜像阶段: 想象界的关键事件是“镜像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镜子(外部世界)中的自己的反映,体验到了一个完整、统一和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这个反射形象通常比婴儿的真实身体更完美。这种体验构建了自我认同的基础。
- 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建立: 想象界还涉及到个体如何与他人进行联系和互动。这个阶段,婴儿尚未分辨出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它们通过视觉和情感上的相似性来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 自我投射和幻想: 想象界中,个体开始将自己的欲望、恐惧和希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这种投射形成了一种幻想,帮助个体理解和处理情感和冲突。